2009年3月29日星期日

因爱而挑剔

因爱而挑剔
李耐久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近来工作很忙吧?
  我是山东省莱芜市辛庄镇铁车中学的物理教师李耐久。最近刚刚读完您的著作《创新之源――二十一世纪教育理念读本(最新修订版)》。这是一本非常及时、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优秀教育读物,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阐述教育理论,起到了一般板着脸讲大道理的教育理论专著所起不到教育效果,读后受益匪浅。谢谢您给我们带来了这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现代人工作生活都很忙碌,大多爱读短小的、有教育意义文章。您的书恰好考虑到了这一点,以一篇篇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文章来传达教育理念,我们随时可以读,随时又可以放下。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您的文章,我尤其喜欢《我们为什么要诵读经典――关于经典诗文诵读的对话》这一篇。您给那些教师、家长代表的回答,我觉得可以用“完美”一词来概括。“我们要做一些根本性的工作”,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啊,可是正是因为浅显,大多数人反而看不到了。现在我们这里也在坚持搞古诗文诵读活动,我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我每学期都要组织人对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情况进行检查;到亲戚家做客,他们会让孩子为客人背诗,背得多了,家长们就喜笑颜开;坐车外出时,也会听到小学生在汽车里背诵古诗,引得乘客羡慕不已。可以说您所提倡的诵读经典运动已经深入人心,硕果累累。
  这本书里提到的其他专家当中,我非常喜欢的还有斯霞。她在课堂中随时随地、信手拈来的教育智慧让我敬佩不已,您所给的标题――《讲台上的梅兰芳》,更加深了我对她的敬佩。有时候,一个标题胜过千言万语。
  还有李希贵老师,不怕您笑话,虽然李希贵老师是我国教育界人人尽知的名人,但是我对他了解很少。在您的书里,选择了李老师的很多文章,使我看到了这位中国土生土长的教育大家的风采。我尤其喜欢他的这些文章:《“你到底还允许我们干什么?”》、《罚出来的规范》和《没有“心眼”的美国佬》。前一篇阐述学生管理应该从提倡入手。我们的规章制度,确实处处都是“不准”和“禁止”,这样学生就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能做,如果改为提倡,那学生就会觉得有许多事可以做。这简单的改动里包含着深刻道理,包含以人为本的精神;后两篇是讲美国教育状况的。读后让我明白:新的教育理念不应该体现在冠冕堂皇的言论里,而应该从教育教学过程的细枝末叶中自然的流露出来。
  另外,高峰老师的作品我也非常喜欢。《第一大板块:基本教育理念解读》中他的所有作品我都认真阅读、反复体味过了。我觉得他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给人以太多的启迪。可是我对他一点也不了解,上网也查不到对他的介绍。您能给我一点有关他的资料吗?

  尊敬的李老师,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在说一说我的看法。
  1、整本书选择了许多事例。但是我却发现这些事例大多是有关文科教师的。好像只有滕永波校长以前是教生物的,与理科有关。除此之外,几乎看不到数、理、化老师的影子。这让我这个物理教师感到沮丧,难道理科教师想有点出息比文科教师要困难吗?所以我建议李老师在以后修订本书时是不是加一些理科教师的典型事例?这样整本书会显得更均衡些。
  2、《第一大板块:基本教育理念解读》中的《成长:从家庭开始》专题,有几篇文章我觉得与整个专题虽然有联系但是有点游离。最明显的是《鼓励的效应》。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3、排版和印刷上的问题。
  (1)文字错误:《第三大板块:海外教育掠影》中有一篇李希贵的文章《美国的大学生活》(P273),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她从12岁开始为一个黑人家庭做家教的义工,1岁为一位参议员做实习秘书,到现在这份工作,已经是第51份工作了……”“1岁”是不是印刷有错误啊?
  (2)文章重复:《第四板块:意味隽永的人生故事》里有一篇题目是《风落之果》(P330)的文章,在这篇文章的正文里面插入了另外的两篇文章:《请给世界一个微笑》和《猴子的实验》,而插入的这两篇文章与本板块开始的两篇是完全相同的。
这种情况还有好几处:P366《敬畏痛苦》与P343《敬畏痛苦》重复;P367《幸福的底线》与P340《幸福的底线》虽然署名不同,内容也有差别,但是看上去也是重复的。
  (3)有断行:P343《敬畏痛苦》的第三自然段中有一句话:“终于再抵挡不住疲倦,萨丹头一歪睡着了。”这句话中间有一个回车,结果一段变成了两段。
尊敬的李老师,我说的不知道有没有道理。我之所以看到了这些是因为我认真读了这本书,我之所以认真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喜欢这本书。因爱而挑剔,您该表扬我吧?
最后祝您工作顺利,今后能够写出更多的作品,为普通教师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本文被《莱城现代教育网》收录
网址:http://www.lchedu.net/Article/lcjy/xxfc/200704/78.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